環法第六賽段結束后,英孚教育車隊體育主管湯姆·索瑟姆(Tom Southam),無需查看任何筆記或路線圖,就能完整復述剛剛在后勤車中護送本·希利(Ben Healy)抵達維爾諾曼底,首奪環法賽段冠軍的最后60公里的賽程。
“我們原計劃不是在終點前60公里就發起進攻,那太早了。但在距離終點50公里的爬坡結束后,緊接著是一段下坡,然后在48公里處賽道向左急轉且坡度變陡。隨后是一段上坡路段,我們選擇在那里發起進攻,因為接下來就是俯沖下坡,大集團通常在進入賽道的另一個路段時往往會猶豫并進行補給。這時你只需要全力推進,就可能建立優勢。”
當索瑟姆停下講述稍作喘息時,采訪間出現了片刻靜默,隨后才有人提出下一個問題。在場的記者們睜大雙眼望著這位英國人,幾乎不敢相信他能如此精確地描述諾曼底山丘的每個彎道與轉角。
科學家兼作家斯蒂芬·霍金曾說:“科學不僅是理性的門徒,更是浪漫與激情的信徒。”這句話恰如其分地詮釋了索瑟姆與希利所屬的這支美國車隊的競技精神。
他們對待大環賽如同臨床手術般嚴謹、系統且充滿探究精神,但這種方式唯有結合對自行車運動的全情投入與熱愛才能奏效。英孚教育車隊大巴外的一幕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索瑟姆在第六賽段結束后的采訪中激動地宣告“我們**做到了!”澳大利亞車手哈里·斯威尼抱著機械師大喊“太**棒了!”隊友邁克爾·瓦爾格倫(Michael Valgren)咧嘴笑著。擁抱、吶喊與喇叭聲交織在一起,這是壓力釋放后的狂歡。在持續四個半小時的激烈角逐中,整個團隊始終保持著高度專注、克制的競技狀態,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迎接這狂喜迸發的瞬間。
“本·希利常會大膽到讓人提心吊膽,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敢相信他能成功。”索瑟姆笑著搖頭,“當我看到比賽按照他預想的態勢發展時,就知道他已勝券在握,因為這孩子的韌性超乎尋常。冬天時,他就在賽道圖上標記出這個賽段‘就是這天’。他對賽況、戰術、裝備等都研究得極為透徹,非常清楚哪些賽道條件有利于自己,他能在哪些賽段發力。環法榮譽永遠屬于車手本人,畢竟是他構想并堅信這一切。”
近年關注本·希利比賽的人,相信都會感受到索瑟姆所說的那種執著。這位愛爾蘭車手從不隨波逐流,騎行風格獨樹一幟:他會佩戴風洞測試中速度最快的頭盔,哪怕賽后被做成無數表情包;他會為爭取微弱的空氣動力優勢在30度高溫下穿緊身騎行服;他還會提前數月反復研究比賽路線,直到站上發車線。正是這種追求與態度,成就了他的成功。
希利在賽段獲勝后咧嘴笑著說:“在我看來,單飛其實是一場心理博弈。我會在爬坡時全力加速,下坡時適當放松,這樣有張有弛,可能會讓對手產生誤判。我就是這樣拉開差距的。”他補充道,“我的絕對功率輸出并不是最高的,所以我盡可能追求效率——使用全封閉胎、穿計時賽服、佩戴公路頭盔,把細節都做到極致。”
希利與英孚教育車隊浪漫與科學并存的特質完美契合,或許他骨子里就兼具這兩種基因。正如他的隊友斯威尼(Sweeny)在終點所說:“今天的勝利應歸功于本與團隊在裝備選擇上投入的精力。從輪胎選擇、胎壓、輪組、騎行服到頭盔,你們今天看到他穿的那身行頭,每一件都經過計算與搭配。”
而邁克爾·瓦爾格倫則提到了希利本人性格的另一面:“他這個人特別踏實,又很搞笑,渾身都是梗,在隊里喜歡活躍氣氛,也很受歡迎。他是個難得的好隊友。”
盡管英孚教育車隊在社交媒體上常發古怪的小視頻,穿著印有鴨子圖案的亮粉色隊服,隊員們場下穿搭風格也相當另類,很容易讓人想用“有點瘋”來形容。但正如他們在今年環法第六賽段精心策劃的勝利所證明的那樣——瘋狂背后必有章法,本·希利就是實現它的“單飛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