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密爾沃基雄鹿隊后衛達米安·利拉德在4月27日季后賽首輪對陣印第安納步行者時遭遇跟腱斷裂,人們還未從震驚中恢復,波士頓凱爾特人隊前鋒杰森·塔圖姆又在5月12日的東部半決賽第四場遭遇同樣厄運。這位右腿完全無法承重的球星被輪椅推出球場時,臉上寫滿痛苦,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個聲響背后的含義。
跟腱斷裂具有獨特的辨識特征。在突如其來的斷裂聲響起瞬間,運動員往往會下意識回頭查看是否被撞擊,隨即意識到事態嚴重性。多數傷者會立即喪失行走能力,若強行嘗試,會因無法蹬地而出現"提線木偶"般的怪異步態。
作為連接腓腸肌與足跟的關鍵結構,跟腱將小腿收縮產生的能量傳導至足部。從日常行走到騰空暴扣,NBA運動員的跟腱承受著遠超常人的負荷:反復跳躍、急速變向、轉身蹬地等動作,使肌腱在拉伸與收縮間循環往復。這種高強度應力既可引發急性炎癥,也可能導致肌腱結構的慢性病變。
塔圖姆的受傷過程堪稱教科書案例:后撤步形成弓步姿態時,后側腿跟腱被極致拉伸,隨即在蹬地發力瞬間崩裂。這種從極度拉長到快速收縮的轉換節點,正是肌腱最脆弱的時刻。
對于職業運動員,手術修復是標準治療方案。盡管有人對塔圖姆傷后24小時內完成手術感到驚訝,但《膝關節手術、運動創傷學與關節鏡》雜志2020年的研究證實:48小時內實施修復能顯著改善生物力學與組織學預后。雖然操作時機受多重因素制約,但運動醫學界共識認為越早手術越有利于肌腱愈合。
術后初期,塔圖姆將接受短期石膏固定保護修復部位。拆除固定裝置后,早期可控活動隨即展開。既要保持踝關節活動度,又需避免過度牽拉——如同過度拉伸的橡皮圈會失去彈性,跟腱修復部位的延展性直接影響功能恢復。
康復進程包括漸進式負重訓練、從護具過渡到常規球鞋、逐步恢復跑跳與變向能力等階段。此外,心理重建同樣關鍵:這種瞬間摧毀運動能力的重傷,常使運動員懷疑能否重返巔峰。即便成功復出,多數人坦言直到第二個賽季才完全恢復爆發力。
27歲的塔圖姆具備年齡優勢與健康履歷,加之頂級足踝外科專家馬丁·奧馬利主刀(曾為凱文·杜蘭特實施跟腱修復),這些因素都提升了他的康復預期。以下三位球星的經歷尤其值得參考:
科比·布萊恩特(2013年傷時34歲):4月手術12月復出,雖失去巔峰爆發力,但次年因肩傷賽季報銷前仍保持競技狀態,最終在2015-16賽季完成謝幕演出。
克萊·湯普森(2020年傷時30歲):經歷前十字韌帶撕裂后,復出前夕再遭跟腱斷裂。2021-22賽季中期回歸時效率下滑,但次年即創下三分命中數與籃板數生涯新高。
凱文·杜蘭特(2019年傷時30歲):總決賽期間受傷后簽約籃網,經歷18個月康復期。2020-21賽季復出后場均26.9分7.1籃板5.6助攻,投籃命中率53.7%——用行動證明超30歲球員仍可重返巔峰。
這些案例揭示了跟腱修復后不同軌跡:杜蘭特證明充分休養的重要性,湯普森展現二次重傷后的堅韌,科比則凸顯年齡對恢復程度的限制。對正值當打之年的塔圖姆而言,醫療團隊效率、個人意志力與科學康復計劃,將共同決定他能否續寫巨星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NBA球員平均需要10個月實現復出,具體時長受愈合狀況、體能恢復及賽季周期影響。名記Marc Spears在一檔節目當中透露,塔圖姆父親對于塔圖姆傷病的恢復情況很樂觀:“塔圖姆的父親對我說,塔圖姆的缺席時間可能是8-9個月。”換句話來說就是,塔圖姆存在著于下賽季重返賽場的可能。
(文/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