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特約記者 茅為安
公平地說,斯帕周日的天氣條件的確帶來了艱巨的挑戰。然而,對于賽事管理監督經驗豐富的國際汽聯來說,本次處理方式有失水準。
F1車手們常被比喻為“角斗士”,但在極其惡劣的雨天里,賽車僅僅無法“抓住”積水成河的賽道。這時已經不關乎賽車性能和車手技術,而只是誰的運氣更好,因此沒有必要再叫他們拿生命冒險。與此同時,賽道上所有工作人員的安全,也是同等重要的。
因此,正如四屆世界冠軍維特爾在賽后表示,國際汽聯在比賽安全方面多做一些,總比什么也不做要好。從歷史教訓來說,尤其是2014年比安奇的悲劇,加上諾里斯剛在排位賽里因為賽道濕滑而撞車,F1賽事總監馬西做出的不比賽決定,絕對是正確的。但是,國際汽聯所主導的整個過程發展,著實很難獲得認同。
缺乏清晰簡潔的信息說明是主要問題,從最初的推遲到暖胎圈,從圈數的減少到最后成績的確認,所有一切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事情已經失控。甚至國際汽聯賽會干事動用特數條款,以“不可抗力”為由暫停了3小時比賽總時間倒計時,卻始終沒有給出任何官方解釋,難免讓人覺得是臨時編造的借口。
實際上,這些混亂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國際汽聯制定的F1競賽規則本身。正是它幫助觸發了一系列令人難以理解的決定,最終誕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只有一圈“成績”的“比賽”。
根據競賽規則,只有至少完成兩圈,才能構成“比賽”。因此從技術上來說,比利時大獎賽進行過也完成了。但是誰都知道是在安全車帶領下跑的,那能稱之為競賽嗎?這樣的結果是,國際汽聯看上去就是為了幫助F1和主辦方避免遭到法律上的控訴。然而,馬西在賽后堅決否認與商業有關。
另一個爭議就是積分減半。可能除了拿到第一、與漢密爾頓縮小5分差距的維斯塔潘,以及第一次登上領獎臺的拉塞爾,其余哪怕得分的車手并不買賬。維特爾更認為這是一個“笑話”。
如果說梅賽德斯只能無奈接受被維斯塔潘和紅牛追上積分,阿爾法·羅密歐的感受可能只能用“吐血”來形容。盡管拉塞爾在排位賽里的表現確實出色,獲得第一排發車的位置,但是按照威廉姆斯的競爭力,恐怕難以在比賽里進入前三名。然而在沒有真正競爭的情況下,拉塞爾拿到了9分,加上拉蒂菲第九名對應的1分,英國車隊已經在制造商年度積分榜第八名的位置積累了20分,讓只有3分的阿爾法·羅密歐的追趕希望徹底破滅。
但是最讓人擔憂的,是比利時的積分授出,是否將對漢密爾頓與維斯塔潘的世界冠軍爭奪帶來決定性影響。維斯塔潘“不戰而勝”后獲得了12.5分,漢密爾頓的第三名減半后為7.5分。如果最終這追回來的5分,幫助荷蘭人笑到最后,漢密爾頓是否只能怨“天”尤人。
一直以來,F1規則書雖然不斷完善,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疏漏,還被機智的人“合法地”鉆了空子。在比利時長時間的等待下,規則書中又一個灰色地帶被人發現。
紅牛的佩雷茲在出場圈里失控撞墻,其實在那時就已經退賽。然而紅牛找到規則只是陳述了,如果賽車不能以自己之力抵達發車區,那么就不能從發車區開始比賽。也就是說,紅牛在延誤期間為墨西哥人修好了賽車,雖然他不曾達到過發車區,但他可以從維修區投入比賽。國際汽聯接到紅牛的求證后,同意了他們的解讀。
雖然佩雷茲最終沒有獲得積分,但是不免讓人驚詫,F1的規則書中究竟還有多少灰色地帶等著被發現。再加上,3個小時的比賽時間限制原來是可以被推翻的,而跑3圈就能得到一半積分。這些原本只是為應對不可預測情況設立的條款,顯然沒有在斯帕沒有起到應有的功能,對觀賞性沒有起到任何幫助。難怪F1掌門人多梅尼卡利決定立即與車隊和國際汽進行磋商,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