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籃球部 執筆:管維佳
“我們自己來搞個CBA評獎吧!”
我一拍桌子,跟坐在對面的同事說。那會兒的他,外貌跟如今相差無幾,但比現在年輕9歲。
是的,如果有人說我們組織這次CBA獎項的獨立評選是在“造反”的話,那我們早在2012年就有了“造反”的心。起因,是籃協把2012年總決賽MVP頒給了場均11分3.4次助攻4.6籃板的李學林,而不是場均33+4+6的馬布里。
后因種種原因,當時的一腔激憤沒能變成行動,這9年間,CBA聯賽也在取得進步,總決賽MVP不再拒絕外援,各種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也盡量做到規則前置、有法可依,雖然在執行層面仍有種種令人不滿和不解之處,但也都能用“中國特色”和“都不容易”這兩條理由安慰自己,含混過去。
直到這一次。
郭艾倫無緣2020-21賽季常規賽MVP的候選名單,最讓我感到氣憤的并不是這件事本身,而是導致這個結果的過程。據兩個可靠的消息源透露,相關團隊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已發現問題,并向相關領導進行匯報,提醒該領導,如果按照現在的評選辦法——根據VORP數據選出候選人、并且每隊最多只能有一名候選人——那么在本賽季CBA聯賽中表現最出色、被視為常規賽MVP最大熱門的郭艾倫,很可能無法進入候選名單。
賽季即將結束時,相關團隊再次上報,希望對原有評選機制進行微調,讓在聯賽中表現突出、卻因為一隊一人規則無法進入候選名單的球員,得到本應屬于他們的機會。但多次建議,最終無果。決策者倒是腦洞大開,又在候選名單上加上了幾個名字:韓碩、劉傳興、朱彥西。每支進入季后賽乃至附加賽的球隊,都有一個MVP候選人。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象征著整個年度CBA最高榮譽的MVP評選竟然如此兒戲?難道就沒人提出反對意見?但決策者有自己的考慮:今年不讓郭艾倫拿,倒也是對他的一種保護,而且確實不違反之前公布的規則……于是,一錘定音。
聯賽管理者考慮的事情很多,處在風口浪尖上的球員需要保護、如果把郭艾倫加在候選名單里可能會引起其他俱樂部的不滿、郭艾倫還年輕以后可能還有機會。他們唯一沒有考慮的,是榮譽,原本應該屬于球員的榮譽,任何一名球員、任何一支球隊乃至一項運動原本應該最看重的榮譽,此時成了最不重要的東西。同樣被無視的,還有聯賽的聲譽,相關管理部門的信譽和美譽。
在某些人眼中,榮譽并不重要,可有可無,但我們相信還有很多人認為,恰恰相反,沒有什么是比榮譽更重要的東西。這,就是《體壇周報》此次進行CBA各獎項獨立評選的全部原因。
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幾位熟悉國內籃球媒體的體壇同事,坐在一起,框定一個評委名單。這個名單里的媒體同行,都必須深度報道和全面關注本賽季CBA,能夠給出自己專業的選票,那些本賽季沒有太多關注CBA或者僅僅關注某一支球隊的媒體人,不會被列入評委名單。比如我自己,就不在評委之列。
第二步,我們分頭給這些媒體同行發信息,說我們要做這樣一件事,并且告知對方,此次評選,我們不會設置候選名單,完全信任您的專業精神。另外,我們會把每位評委的選票公布出來,請問是否介意。我們共發出了32份邀請,有5位媒體老師因種種原因婉拒了我們,對此我們深表理解,并決定不再擴充評委名單。有這27位媒體人秉承專業、客觀的精神,帶著對自己、對榮譽、對中國籃球的尊重,他們選出的CBA各項最佳,我們相信是有說服力的。
第三步,我們發郵件給各位評委,在表格中寫明我們要評的七個獎項,以及第一名5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1分的計算公式,通知截止時間。之后,便是坐等結果出爐。
我們決定,在票選結果出爐第二天的《體壇周報》上宣布結果,但不會在季后賽期間頒獎。把獎品送到諸暨很容易,但讓球員把獎品從諸暨帶回家里,可能會是一個負擔。我們會在賽季結束后,把一份帶有濃厚體壇特色的紀念品,送到獲獎球員所在的俱樂部。如果他們認可這樣一份榮譽,可以把這份紀念品收藏起來;如果他們對這樣一個獨立評選并不認可或者在乎,也沒關系。我們不想給任何人帶來不便或者不快,就像那些婉拒我們、無法成為評委的媒體老師,我們沒有進行任何勸說。
如你所見,這可能是歷史上最倉促的一次評獎,也極可能是讓獲獎者最沒有感覺的一次,你甚至可以說它是沖動的產物。但很多時候,倉促的、沖動的,往往也是最認真的,最真誠的。當我和我的同事們忙碌一天兩夜,把這樣一份評選的結果呈現在您的面前,我希望您能看到我們認真的表情,希望您聽到這份結果背后,一些熱愛中國籃球的人歡樂的合唱,或者也可以說是哀鳴。
我不知道這樣一個獨立評選,能產生怎樣的結果。我能夢想到的最好的情況,是某一位獲獎者,因此受到了一點點的激勵;還有一個我不敢想的情景,那就是中國籃球的管理者,能因此重溫到榮譽的力量,想起他的少年意氣,想到他曾經為了榮譽發出的低吼。
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我們最后一次做這樣的獨立評選。如果明年,籃協改變了評選規則,讓評選更公平,讓理應得到榮譽的人受到褒獎,那我們這個獨立評獎再辦下去可能就失去了意義。但反過來說,我們今年的獨立評獎,就有了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