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原創
在今天的NBA,慢吞吞的陣地打法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嗎?未必。
在進攻中,快速做出決策往往是最優選擇,但有些NBA球員就是喜歡長時間持球。表面上看上去,這種打法會令球隊的進攻節奏陷入停頓,場面缺乏觀賞性,但實際效果并不是那么差。
每當球員接球時,通常會面臨三種選擇:運球、傳球或投籃。這種三選一帶來的威脅,會極大影響到球隊的進攻方式和對手的防守策略,但實際上還有第四種選擇……球員可以簡單的持球,暫時什么都不做,再觀察場上的情況,進而做出決斷。而這種持球方式,可以給進攻帶來很大變數。
目前還沒有哪種方法可以衡量一名球員實際持球時間是多少,但我們可以通過控球時間和運球頻率來間接計算。上圖顯示了本賽季至少上場500分鐘的球員中,控球總時間和總運球數的對比。
不出所料,這兩項數據的聯系相當緊密,我們可以利用球員的實際控球時間估算出預期運球數,再將其和實際運球數相比較,可以分析出哪些球員的持球時間更長。
下表顯示了本賽季至今實際運球數低于預期值排名NBA前十位的球員。
約基奇排在榜首,他的實際運球數比預期少了1936次,與勒布朗·詹姆斯基本持平(-1935次),但實際上,詹姆斯本賽季的拿球時間幾乎是約基奇的三倍(213比86)。這樣計算下來,在每分鐘或每回合的運球數低于預期值的數據統計上,約基奇要遠遠高于詹姆斯(-22.5比-9.1)。但約基奇還不是本賽季的NBA持球王,雷霆中鋒史蒂文·亞當斯達到了-23.4,另兩位偏離值超過20的是小薩博尼斯和喬爾·恩比德,分別達到了-21.0和-20.0。
亞當斯能雄踞這份榜單的首位,似乎有些令人奇怪,他并不是雷霆最大的低位威脅,但本賽季在肘區卻大量持球,尋找空切機會或者手遞手給控衛進行突破,約基奇、小薩博尼斯和恩比德基本上也都采用這種模式,使得他們所在球隊的低位進攻比重都很大。
圖2與圖1完全一樣,卻顯示出約基奇、阿德托昆博和勒布朗·詹姆斯等頂級球員的價值。
長時間持球,并不一定是壞事。約基奇的場均潛在助攻數達到9.8次,遙遙領先于其他NBA中鋒,排名第二的巴姆·阿德巴約只有7.7次。詹姆斯和阿德托昆博在油漆區內的持球時間都至少達到了6秒,但投籃命中率均超五成。恩比德每個低位單打回合可以得到1.08分,幾乎和利拉德本賽季的三分效率差不多。
他們的高效率,和審時度勢有很大關系。所以,球員們只要能打出自己的節奏,哪怕慢一些也不要緊。以長時間持球為特征的打法重煥生機,正成為小球時代的又一逆流。
文/王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