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興:法國勝在效率+現實主義 誰玩傳控誰就死

體壇+特派記者馬德興發自圣彼得堡體育場
憑借著安蒂蒂接應角球頭槌得分,法國1比0擊敗了比利時,歷史上第3次闖入世界杯決賽。平心而論,法國在本場比賽中表現得并不像想象中出色,而且在1比0領先后,各種“臥草”與拖延時間之舉引起了現場觀眾一次又一次噓聲,但是,法國實現了闖入決賽的目標。不得不說,法國取勝,勝在效率。這場比賽也再次佐證了一點,即現代足球必須是“反控球”,在雙方實力相當的情況下,誰玩所謂的“控球”,誰就離勝利越遠。
①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
曾經的法國足球是“浪漫主義”的代名詞,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當大陸境內第一次全面轉播世界杯時,中國球迷看到的是法蘭西“藝術足球”,甚至可以與巴西的“桑巴足球”相提并論,賞心悅目。但如今的法國足球早就風格大變。盡管普拉蒂尼時代的法國曾在1984年奪得過歐洲杯,但世界冠軍始終遙遙無期,而且“藝術足球”給人的感覺是球風“偏軟”。
現在的法國足球已經變得越來越實用。從雅凱率隊奪取1998年世界杯開始,便已經顯現出這樣的特征。所謂的“實用”,從球員的選擇上便可以看出,大量移民球員進入國家隊。不得不說,現在的黑人球員在身體方面還是占有顯著優勢,“黑又硬”越來越成為潮流,這也就幫助法國在球風上硬朗起來,一改以往“偏軟”的印象。
在球員本身情況發生重大改變的同時,現任主教練德尚選擇的戰術打法也越來越“現實”。以對比利時的半決賽為例,法國采用了更務實的防守反擊戰法,并不是主動“控球”戰術,將控球權完全交給對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便在上半時雙方處于僵持狀態時,法國后防線上也一度安排了6名球員防守,兩個邊路攻擊型球員也都撤回來,或者是將一名防守型中場撤回到后防線上,一字排開,盡可能減少比利時進攻的空間。而在取得領先后,法國更是將重心完全轉移到防守中,甚至不惜將吉魯換下、換上一名防守型中場。
雖然法國的踢法不為旁觀者所欣賞,尤其是下半時后半段拖延時間的種種行為令現場觀眾不齒,但是,法國卻實現了目標,進入了決賽!這才是法國想要的,勝利可以讓一切閑言碎語都靠邊,就這么簡單!
②不玩傳控,效率制勝
除了實用,現在的法國更追求效率。本屆世界杯像德國、西班牙甚至巴西等,都是以控球、傳球打法為主,比賽中傳接球甚多。但是,玩傳控卻讓決定比賽的最根本因素——速度——大幅度下降,而法國反其道而行之。
在這場比賽中,法國控球率只有40%、比利時則是60%。法國的傳球也只有360多次,比利時則超過600次。最終的比分卻是0比1,比利時輸球。在此前與巴西的比賽中,比利時就370次傳球、巴西則是557次,比利時的控球率只有43%、巴西則是57%,比分是2比1,比利時取勝。本場比賽中,比利時因為各種傳控,丟掉了擊敗巴西隊的根本一點,即速度。尤其是下半時比利時更顯拖沓,控球時間反而比上半時還要多、還要長,于是,落后之后遲遲無法改變比分也就再正常不過。
此前與烏拉圭的比賽中,因為烏拉圭一直擅長防守反擊、交出控球權,使得法國無奈之下只能控球,雖然取勝,但法國某種程度上靠的是運氣。相反,在與阿根廷的比賽中,法國不管是控球還是其他方面,都遠遜阿根廷,卻取得了勝利。
此外,本場比賽法國在下半時就只有2次角球機會,但取得了一個進球,第二次角球就是最后時刻那次,純粹為了拖延時間。相比之下,比利時5次角球,沒有一次造成實質性威脅。
結語
不管如何,不玩傳控的法國人很現實地進入到決賽之中。自1998年世界杯擴軍32隊以來,法國成為了闖入決賽次數最多的國家,這或許就是得益于實用。也許,我們可以不喜歡現在的法國,但主教練德尚就像他運動員時代那樣簡單、實用,并將這樣的思想完美地讓球員在本屆世界杯上顯現出來,他因此成為了史上第一位率法國先后闖入歐洲杯決賽和世界杯決賽的主教練,而且,他也有望成為既作為球員、又作為教練捧起世界杯的又一人。
那么,7月15日,德尚能夠如愿嗎?從目前來看,唯一可以確定的:齊達內想要接班,時間恐怕得無限期延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