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足協新政:為新生代騰空間 讓中生代擠破頭

據《新民晚報》報道 U23新政出爐,有人歡喜有人愁。對1995年出生的球員而言,無疑將迎來最好的時光;但對于同樣還算年輕的93、94一代,則無異于晴天霹靂。
正如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名句: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新政成就了“U23”這一個特殊群體,卻也無可避免地將造成其他年齡段一群人的落寞與悲傷。
他們迎來“盛世”
出場人次必須與外援出場人次相等,并且首發11人中必須至少要有1人——不難看出,足協新政對U23球員的照顧非常明顯。限制外援、扶持本土球員尤其是年輕一代,無疑是足協力推此項政策的原因。說得嚴重一點,再不限制,中國聯賽將變成“外援聯賽”了。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在前不久召開的“職業俱樂部財務風險防范控制會議”上,世界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發布了他們對中超、中甲俱樂部的調查結果,并將中超的人工成本跟世界上其他聯賽進行了對比,中超的這一項支出以68%毫無懸念地拿下了“第一名”,其他國外知名聯賽中,英超人工成本占比58%、法甲占56%、J聯賽占45%、德甲占42%。
中超的轉會支出主要花在了引進外援上,盡管中超水平與五大聯賽相去甚遠,但球員身價和薪水卻躋身第一集團。高額轉會帶來的投資虛火上升,讓中超聯賽的健康、穩定、長遠發展受到威脅,與此同時,對外援的過度依賴也擠占了本土球員的成長空間,尤其是年輕隊員,更沒有比賽可踢。正是基于這種情況,中國足協出臺了2017版的U23新政,如今又迅速推出了2018年“加強版”。
在新政的保護下,出生于1995年以后的球員無疑最受益。23歲的他們,如果按照“正常程序”,恐怕很難在職業足壇獲得亮相。但有了這一紙命令,尤其是從2017賽季的“1人”增加到“出場人數必須與外援相同”,他們將得到大把機會,畢竟絕大部分俱樂部還是會用滿三外援。
可以想象的是,各俱樂部將囤積大批U23球員,優秀的年輕球員將成為緊俏品。而聯賽冠軍的歸屬,某種程度上恐怕也要由U23球員的質量決定。
他們有些失落
足協的出發點是為了培養年輕人,但這里的年輕人,或許特指的只是“23歲以下”。對那些大于23歲、實力上卻又不能完全占據主力位置的中生代而言,他們的空間就被壓縮?,F行政策下,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奇景:23歲年薪千萬,24歲掃地出門。
簡單算一筆賬,每場球賽主力加上可上場替補為14人,2018新政出爐后,外援與U23兩者3+3的名額幾乎占據其中一半,最受沖擊的無疑就是本土中生代球員,而在U23這個概念出現后,中生代的群體已經被重新定義,剛剛到24歲的球員就被歸入這個行列。
不難理解,在年齡劃分上的“一刀切”,造成的局面就是,某些年輕球員很可能只能踢一年。比如,在2017賽季符合條件的1994一代,到了2018賽季就“超齡”了。但從實力上說,他們往上不如年紀更大的一輩經驗豐富,往下不如有政策保護的更年輕一代,大多數只能接受被“犧牲”的命運。尤其在新政的影響下,各俱樂部必然囤積更多的23歲以下球員,留給他們的空間就更小了。
以上港俱樂部為例,今年全運會奪冠的93、94一代,無疑將面臨嚴重沖擊,比如實力不錯的林創益、張一、張衛,甚至包括國腳傅歡都無法避免,在競爭中已然處于劣勢。實際上,他們也不過才25歲而已,同樣需要時間和機會去積累經驗,否則如何成長成熟?
難怪有人調侃說,也許在將來,如果一名球員23歲之前還踢不出大名堂,那24歲就可以退役了,留給你的機會只會更少。從這個角度來看,“U23”一刀切的做法,是不是有些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