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俱杯史話】克魯伊夫桑塔納 一場關于美學的討論

體壇+記者武一帆報道
1992年12月13日,第31屆世俱杯(當時被稱作“洲際杯”或“豐田杯”)決賽在東京國立體育場舉行。對陣雙方都是美麗足球的代表:克魯伊夫執(zhí)教的“夢之隊”和特萊·桑塔納率領的圣保羅。
首次捧得歐冠冠軍的巴薩陣中有斯托伊奇科夫、大勞德魯普、瓜迪奧拉和科曼,同樣首次問鼎解放者杯的圣保羅陣中則有拉易、穆勒、帕利尼亞和年輕的卡福。現(xiàn)場6萬名觀眾有幸親歷一場足球歷史上的巔峰對決。然而鮮有人知道,兩隊主帥在賽前進行過一場關于美學的討論,并達成一項重要的共識:輸球不可恥,踢得丑陋才可恥。
桑塔納
克魯伊夫
負責執(zhí)法那場比賽的阿根廷裁判洛斯塔烏受邀參加了那場非比尋常的研討,“抵達日本后,由于時差作怪,我不能入睡,于是走到酒店大廳。特萊招呼我過去,‘胡安·卡洛斯,這位就是約翰·克魯伊夫。’參加這次談話是我40年裁判生涯中最寶貴的財富。”
“他們以非常圣潔的方式看待足球,認為在比賽中詐傷、不歸還皮球或者用換人拖延時間都是極不可取的。他們渴望勝利,但拒絕不擇手段地爭勝。”洛斯塔烏對此深有體會,1989年世預賽巴西對智利,也就是著名的“馬拉卡納事件”正是由他執(zhí)哨。是役,智利門將羅哈斯用藏在手套中的刀片割傷自己,迫使比賽改期,而后被發(fā)現(xiàn),成為震驚世界的丑聞。
“兩人有極多共同語言。比如探討如何將速度和精確度組合起來,打對手一個出其不意。他們堅信,只有依靠貫徹自我風格來贏得比賽,才算得上成績。他們批判漫無目標的傳中,認為既然沒有可能用頭或腳搶到點,那樣的傳球毫無意義。”
科曼VS拉易
兩人聊起足球就停不下來,喝了一杯又一杯咖啡,克魯伊夫不停地抽著煙,一直到次日凌晨3點,聊了4個小時。最終,兩人達成一項共識:“在這樣一場純粹的足球比賽中,只要踢得精彩,輸球不算失敗。若雙方都帶著足球運動的初心,尊重彼此,就沒有勝利者和失敗者之分。”
“成交。”克魯伊夫高興極了,緊緊握著桑塔納的手。在桑塔納的邀請下,洛斯塔烏也握住兩人的手,成為一場偉大探討的特別見證者。回到自己的房間,洛斯塔烏確信兩天后的比賽,自己必然不用過多介入了。
“純粹的比賽時間非常充裕,沒有故意犯規(guī),還創(chuàng)造了很多進球機會。”斯托伊奇科夫在第13分鐘率先破門,但拉易在第26和79分鐘幫助圣保羅逆轉贏得比賽。2006年,75歲的桑塔納辭世;10年后,69歲的克魯伊夫也告別人間。在新一屆世俱杯決賽即將到來之際,70歲的洛斯塔烏依然沉浸在那個與大師探討足球美學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