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局和足協強力支持 青少年足球迎來最好發展機遇

記者肖良志北京報道
中國足球的特色青訓,正在逐漸走入正軌。中國特色青訓,是足球改革的動力,青訓是中國足球的重中之重。
12月2日,一場和發展青少年足球有關的高規格座談會召開,國家體育總局主要領導以及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助理、中國足協黨委書記杜兆才、中國足協副主席李毓毅出席會議,凸顯了對青少年足球的重視與支持,中國青少年足球迎來最好發展機遇。
多年以來,每逢大賽失利之后,貧瘠的青少年足球環境都會成為各方的擋箭牌和借口,數次引發對發展青少年足球的大討論。不過,絕大多數情況下,發展青少年足球都會成為紙上談兵,當大賽失利問題被逐漸淡忘之后,關于青少年足球發展的具體事宜也隨之被擱置。接近20年來,青少年足球話題就像是大賽失利后的橡皮擦,周而復始,大家也早就有了對整個青少年話題的疲勞感。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光景?主要還是各級領導的重視程度不夠,或者說只是口頭重視,很少付諸行動。即使有了相對具體的計劃,中國足協的執行力也存在很大問題。從2012年開始,中國足協青少部開始主動求變,在缺少支持的背景下推出了很多有利于青少年足球發展的措施,包括打破過去雙年齡段設置全國聯賽的方式,改為每個年齡段都設立全國性的聯賽;U系列比賽在進行大區賽和全國總決賽的同時,按照地區發展不平衡,球員水平參差不齊的客觀條件,將大區賽和全國總決賽進行分級,設立升降級制度,將青少年聯賽激活,增強了聯賽的競爭力。
隨后,青少部借鑒日本以及歐美先進足球國家的經驗,在每個賽季結束之后,為每個年齡段的隊伍創辦了“國際冠軍邀請賽”,一般原則是每個年齡段全國總決賽的前四名,加上邀請來的日本、韓國以及其他國家的隊伍,組在一起打單循環比賽,最終決出名次。這個賽事,不僅增加了優秀隊伍高質量比賽的場次,更重要的是在和高水平隊伍的比賽中看到差距、得到鍛煉、適應強隊的比賽節奏,等到了成年之后再相遇,就會更加適應對手。
另外,最近三年來,中國足協決定成立各級青少年國家隊的選拔隊,提前組隊和備戰,以更好地應對各級大賽,更好地為各級國家隊儲備人才;推出“165行動計劃”,實現了職業、青少年、海外、校園足球等多個平臺之間的互通共融,人才儲備體系更為完善;全面建立國家級、省市和基層青訓中心,形成全國性的點面結合網絡,帶動各個地區的青少年足球發展;組建100人的名宿團,深入到各個地區進行指導,全國范圍內提升青少年球員訓練質量;為男女足聘請國內外青訓總監,全面打造科學的青訓體系,全力提升青訓的水平;推出青超聯賽,讓孩子們從小就真正熟悉和適應主客場賽制,促進各個地區之間的青少年足球交流;打造全新的歐美足球基地,讓更多的教練和孩子到歐美接受培訓,全面提升中國教練員和青少年球員的足球素養;全面改革全運會、青運會的參賽規則,讓兩大運動會的競賽杠桿顧及到更多隊伍,調動更多省市體育局和地方協會的積極性,等等。
以上這些改變,都對青少年足球發展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不過,藍圖擺在那里之后,更需要強大的執行力,否則又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在田管中心主抓青少年培養頗有建樹的杜兆才,深知執行力的重要性,因此,他親自主管中國足協男女足青訓部兩大部門,讓青少年足球發展駛入了快車道。
不僅如此,國家體育總局也對發展青少年足球給予了高度重視。12月2日,國家體育總局主要領導參加青少年足球座談會,讓青少年足球擁有了從未有過的發展機遇。貫徹和落實,是曾經的短板,在總局領導和足協高層的雙重推動下,青少年足球的相關措施,將得到更好的貫徹和落實。
曾幾何時,當我們擁有18萬至65萬“專業足球人口”的時候,中國足球的水平沒有得到任何改觀,各級國家隊的成績也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值,必須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希望在接下來的5至10年里,我們不僅要搭建好符合我們的特色青訓體系,更要讓這個體系徹底改變中國足球青訓的水平,如此,中國足球的未來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