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興:足協新政利好各俱樂部 各方利益獲得平衡

記者馬德興報道
8月9日,中國足協發布了關于征求《2018年中超、中甲聯賽外籍球員注冊報名人數規定》意見的通知,對下一個賽季中超、中甲俱樂部的外援政策作出了新的規定。其中,中超注冊外援為4人、中甲注冊外援則為3人,每場比賽上場人數分別為3人與2人。盡管在U23球員方面新規定尚未出臺,但從所了解的情況來看,要求各隊“在90分鐘內始終有一名U23球員在場上”或許將正式通過。雖然新規定出臺后,各界依然有很多不同的聲音,但是,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來看,應該說這次足協“新政”是權衡了各方面利益后,做出的一種最“平衡”的選擇。
減少外援大勢所趨
在中國足協這次下發的通知中,雖然名義上是征求意見,但核心是中超中甲各隊減少外援人數。應該說,這是一個早就應該做出的決定。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超目前是亞洲主要聯賽中外援人數最多的聯賽。
自從2009年亞足聯對亞冠聯賽實施全面改革、推出“3+1”外援政策(三名不限國籍外援和一名亞洲外援)之后,以韓日為代表的東亞國家聯賽和以卡塔爾、阿聯酋、伊朗、沙特等為代表的西亞國家聯賽,實施的都是“3+1”外援政策。這些國家的聯賽都是允許各隊注冊四名外援,然后在每場比賽中最多只能上四名外援。二次轉會期期間,則允許各隊更換外援。
相比這些國家,只有中超聯賽實施的是“注五上四”,即每隊可以同時注冊5名外援,每場比賽則可以從中選擇4名外援(含亞外)出場。在二次轉會期間,每隊允許至多更換兩名外援。換而言之,單純從外援的人數來說,中超聯賽在亞洲各國和地區中是最多的聯賽。而且,當初中國足協為了讓恒大能夠奪取亞冠冠軍,甚至破天荒讓恒大同時擁有七名亞冠。恒大隊最終奪冠之后,各界在為冠軍而歡呼的同時,各隊進一步全力比拼外援。某種程度上,當前中超各隊寧愿燒錢引外援、也不愿意去扎扎實實地培養自己人,與這種政策的引導不無關系。
但這一次,中國足協在更高層“中超聯賽的發展不能靠燒錢天價引援的方式”的要求下,選擇了減少一名外援的方式。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就解釋了一點,即先前諸多好的、有利于中國足球發展的政策、手段等,中國足協不是“不能做”、“不會做”,而是“不愿做”!非要被逼得沒有辦法了,特別是高層親自過問之后,才會去做。這也就佐證了數天前中國足協副主席李毓毅所說的,“中國足球的落后在于中國足協的管理”。
俱樂部三點利好
減少外援之后,中超聯賽各隊或許依然將用滿所有外援名額,而且也有可能依然會是外援人數最多的聯賽,但至少相比以往,對外援的依賴程度可以得到一定控制,也讓各隊更加注重本土球員的培養。外援隨時有可能出現傷病、停賽的情況。球隊爭取好成績,只能依靠本土球員。此乃第一個“利”,即各家球會真正重視本土球員的培養。
其二,切實減輕俱樂部經營負擔。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雖然外援限制是4人,但各隊都會用滿這四個外援名額,因為各家俱樂部老板們最擔心或害怕的,就是生怕球迷們說老板們“摳門”、“花小錢”,事關面子問題。所以,中國足協如果不是首先站出來公布減少外援人數,指望著俱樂部老板們自行減少引進外援人數,可能性不大。
中國足協減少外援人數后,那些原本并不算富裕的俱樂部總算是“可以松口氣”了。因為現在中超俱樂部引進一名外援的各種花銷巨大,而且引援過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回扣”,進一步抬高了成本。減少一名外援的引進,某種程度上是讓俱樂部減輕了經營負擔,幫助俱樂部更好地走向收支平衡。正因為此,通知中才有這樣一段話,“為了深入貫徹《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的精神,正確處理好外援引進與本土球員培養的相互關系,減輕俱樂部的引援壓力,促進中國足球職業俱樂部、職業聯賽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時間上利于俱樂部操作外援事宜。中國足協這次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公布明年聯賽外援政策,應該說在時間節點方面正合適。這一方面是既給俱樂部以操作的時間與周期,因為諸多俱樂部與外援所簽訂的合同將在今年賽季結束后期滿,現在足協出臺了這樣的規定,各隊顯然可以提前進行準備,對俱樂部簽約的外援作出選擇。特別是那些簽約至本賽季結束的外援,在賽季結束后正好可以結束合同,這也就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俱樂部資金浪費。從大的方面來說,這與國家控制資金外流的政策是一脈相承。
今年年初,各俱樂部的引援等各方面工作都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中國足協迫于有關方面的壓力,突然頒布“新政”,讓各俱樂部怨聲載道,卷入了不必要的口水之中。所以,從各方面來說,這次中國足協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提前透露下賽季的外援政策,應該說是很及時的,避免再次陷入不必要的麻煩之中。
新政兼顧亞冠競爭
在中國足協的這次通知之中,中超各隊的外援為四名,這其實也是在最大程度上體現了這一政策的“國際視野”。確保了中超球會在亞冠聯賽中的競爭力。
眾所周知,亞冠聯賽實施的是“3+1”的外援政策。中國足協這次公布的“四外援”政策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四名外援中必須有一人是亞外,但事實是,照顧了大多數的同時,兼顧那些征戰亞冠聯賽的球會。因為亞冠聯賽中每隊都是“3+1”,征戰亞冠聯賽的四支中超隊伍在引進外援時,依然可以采用“3+1”的方式,這樣,征戰亞冠聯賽時不會受到太多影響,可以確保四名外援同時出場,在整個亞冠聯賽中可以與亞洲諸強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展開競爭。不至于因為外援人數的限制,導致比賽尚未開始,中超球隊就自損戰斗力。一旦將外援限制為三人或更少,很可能使得中超球隊未戰先落后半個身段。
雖然韓日等國球會經常會出現“全韓班”或“全日班”的情況,但這與韓日俱樂部經濟狀況不景氣有很大關系,而絕不是這些俱樂部不想引進高水平外援。這一次,中國足協在培養和發展年輕球員的過程中,同時兼顧考慮中超俱樂部在亞冠賽場上的競爭力,畢竟這關乎中超的榮譽,對中國職業足球的長遠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這應該說是非常明智的。
而對于那些無需征戰亞冠聯賽的12家球會而言,在引進第四名外援時,可以是“亞外”,也可以不是“亞外”,給這些俱樂部以足夠的自由與空間。但因為回到中超賽場上,不管是亞外還是非亞外,各隊一場比賽中只能上三名外援,對16支中超球隊而言,機會是均等的,也不會產生太多的負面影響。
至于說二級聯賽的中甲聯賽,外援限制為3人、同時出場2人,這其實可以讓我們的低級別聯賽為中國的本土球員提供更多的機會與舞臺。在確保頂級聯賽的整體水平不受到太大影響的前提下,讓我們的二級聯賽甚至三級聯賽為本土球員提供更多的機會,應該說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減少二級聯賽的外援人數、控制各隊的收支,這樣的大方向和大思路也沒有太多問題,甚至可以說較以往的決策已經前進了一大步。
綜合來看,這次外援政策的調整是明智而均衡的。當然,這其中還涉及一個“U23政策”。有消息稱,未來即將公布的U23政策將調整為“每場90分鐘比賽必須始終確保一名U23球員在場上”,這較之先前的幾名外援就必須幾名U23球員,其實已經改進了不少。從這一層意義上說,決策部門也不是聽不進外界的意見,關鍵是要合理、有科學依據。
我們需要面對這樣的事實,即當前中超聯賽所謂的“繁榮”,僅僅只是表象。各俱樂部依靠外援短時間內追求眼前的成績、政績,而并未從本質上解決和提高中超球員尤其是本土球員的水準。因而,國家隊也就很難有實質性突破。所以,調整策略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更多地,恐怕還是需要從積極的、正面的角度來看待目前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