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動了誰的奶酪?建業魯能迎春天 多隊雪上加霜

中國足協在5月24日22點剛過,連發新政規定,其中最引起爭議的是,從2018賽季起,中超、中甲聯賽俱樂部在參加中超、中甲聯賽、中國足協杯賽的過程中,各俱樂部整場比賽累計上場比賽的U23國內(港澳臺除外)球員,必須與整場比賽累計上場比賽的外籍球員人數相同。在此新政下,本賽季對U23球員使用少之又少的上港、延邊以及遼寧或遭到重創,而儲備較多的魯能、建業,中甲的杭州綠城,有望迎來屬于自己的春天。
從新政結合現狀來分析,目前中超的外援政策,只有三名外援可以進入18人名單,同時上場的外援也只有三人,這意味著下賽季開始,無論中超中甲的比賽中,如果一支球隊有三名外援上場,那在90分鐘內,必須要有三名U23球員有登場記錄。
這樣的新政在頒布后,引起了較大爭議,因為目前U23球員,無論是在中超還是中甲,都是短缺狀態,屬于搶手貨。按照新政規定,即使采用最取巧的方法,即首發派出一名U23,然后再用U23換下此人,最后時刻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再換上一名U23球員,也意味著至少有一名U23球員要打滿全場,這對本賽季多支球隊采取的上場不久將U23換下球隊,可謂重創。
新政引起爭議的地方還包括,以球員年齡結構來說,24-28歲的球員,未來的出場機會可能會越來越少,而一些目前屬于U23球員的適齡人,下個賽季可能就不在新政范圍內,那他們剛剛競爭上的主力位置將會失去。同時一些實力不俗的U23球員溢價會大漲,球員身價會快速上漲。
一種觀點認為,如果俱樂部不上一名外援,即可一名U23球員都不用出場,但這對各球隊來講并不現實。以本賽季的射手榜和助攻榜單來看,多由外援包辦來看,極少可能有球隊敢如此嘗試。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上了5名U23球員,可以上5名外援,但消息稱,足協的外援政策明年不會改變,還是3名外援,這意味著即使上多名U23球員,也無法增加外援人數。如果能達到U23和外援對等的上場人數,還需要足協更改外援上場名額的規定,這種可能也并非不可能。
從前10輪的中超各隊對U23球員的使用情況來看,河南建業已經有6名U23小將登場,領跑中超。權健、魯能、恒大也有4人出場。北京中赫國安成為唯一一支只有一名U23球員出場的球隊,除了唐詩以外,吳貴超、朱朝慶和巴頓等小將雖然輪流進入過18人大名單,但沒有一人獲得過出場機會。在首發人數上,建業、權健和恒大分別有4人獲得過首發機會。富力的黃政宇、國安的唐詩和上港的張華晨都獲得10次首發機會。但黃政宇和張華晨成為兩極化的代表人物,一個出場總時間排名第一,一個每場只有10-15分鐘的出場時間。
以此來看,建業。恒大、魯能及權健,受新政沖擊的力度最小。而上港、國安、加上成績本就不佳的延邊、遼寧、泰達,受到沖擊都較大,特別是對于延邊和遼寧來講,他們本身資金有限,如果一旦沒有能力引進U23球員,他們的實力只會再次下降。
本賽季的建業大舉啟用年輕球員,只要保持這個賽季不降級,下個賽季有望成為黑馬,同時山東魯能主帥馬加特也加大了年輕球員的使用,未來成績有望繼續攀升。
在中甲層面,使用U23球員最多的是杭州綠城,他們曾經有過一場聯賽,累計上場的適齡球員最多達到7名,加上本隊青訓出色,他們未來的聯賽中很可能異軍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