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欣煉成記:受益以小打大 登峰造極最謝阿里漢

記者王曉瑞、特約記者翰林報道
王新欣年少成名,在“超白金一代”國奧隊,被譽天才型前腰。但在2009年加盟泰達隊時,還是被扣上“技術華麗、實效性差”的帽子。7年過去了,當王新欣含淚退役時,他被外界貼上“越來越妖”的標簽。而回首職業生涯,在一頭一尾的兩個時間段,他的古典味道是最濃的。
以小打大,練就10號位絕技
王新欣是在1992年,進入到由王洪禮和那希軍組建的遼寧省少年隊。出道時,他主要司職前鋒。后來進入省隊,還是主打進攻位置,但困難卻迎頭襲來:隊友要比王新欣大出兩三歲,本來體格就弱小的他,每逢對抗時顯得十分吃虧。
然而正是這樣的條件,練就了王新欣后來的絕技。在教練的啟發之下,王新欣開始琢磨,若想不同別人身體對抗且能夠很好的控球,就必須注意觀察,搶先判斷對手的搶截速度和防守方向,然后利用變向和變速,再結合假動作擺脫對手。日積月累,就是王新欣摸索出的立足之道。他年輕時在場上的反應能力和技術水平,可以說是小有名氣,基本彌補了身體對抗的不足。
后來進入遼寧隊,王新欣在個體動作嫻熟的基礎之上,還練就了“瞬間擺脫”的功夫:出球線路清晰而果斷,同時利用積極的跑位為對友拉出空擋。特別是在2002年甲A第2輪對陣大連實德,王新欣第一次在甲A首發就攻入一球。那一年是王新欣踢上頂級聯賽的處子季,就有9球進賬。他不僅得到時任國足主帥米盧好評,還有了一個很響亮的綽號——“蝴蝶劍客”,且差一點當選年度最佳新人。
“全面的攻擊型隊員,除了頭球可以說樣樣精通,腳下功夫非常細膩。在前場的穿插跑位和做球能力,均是堪稱一流。”這是一家媒體在14年前,對于王新欣的點評。后來在成長之中,王新欣也悟出兩個道理:第一、左腳雖然很好,但還要強化右腳,應該刻意練習,而踢前腰也要有遠射本領;第二就是要堅持,足球絕不僅是身體對抗的運動,關鍵在于頭腦和過硬的技術,那是足球運動之中更高的境界。
登峰造極,他最謝阿里·漢
2009年加盟泰達隊時,王新欣是標王。但在那年,他和球隊始終沒有完成磨合。主要原因是,泰達隊沒有找到使用王新欣的辦法。身體和力量都是他的短板,球隊卻一度把他放在最前面,效果不佳。王新欣回憶說,“當年轉會泰達時,痛苦可能要比快樂更多。球迷起初對我很有期望,他們認為我應該能做到更多,我一開始的確不理解。在我看來,足球一直都是團隊的運動,一兩個人解決不了什么。”后來,王新欣想清楚了,“因為球迷看球,就是希望我們取勝,而不會想看輸球或平局。作為球隊中比較重要的一個人,假如不勝,我可能會受到更多的指責,這些是正常的。”
更重要的是,在2010年,阿里·漢來到天津泰達隊,他徹底激活了王新欣,使其逐漸轉變角色——從攻擊前腰到組織核心。他屢屢上演靈光一現的絕妙傳球,令對手的防線瞬間土崩瓦解。
“最功不可沒的人就是他。阿里·漢給我們帶來很多東西,包括對泰達隊一個長遠的構想、人員的搭配,他都盡到了最大的努力。”2010年和2011年,泰達隊歷史性奪得中超亞軍,隨后還問鼎足協杯,王新欣是最大的功臣。時至今日,所有人對他的印象還是2011年足協杯決賽,他攻入的那一粒絕妙進球。“做為組織進攻的核心,不僅要充當節拍器,還要敢于突然插上,給予對手最直接的打擊。”那兩年,也是王新欣在泰達隊的最高光時刻,他最終讓天津球迷承認,標王的確名不虛傳。
告別?做教練不改古典雄心
2011年底,阿里·漢辭職,隨后庫澤接手,半年之后是吉馬良斯。無論庫澤還是吉馬良斯,同阿里·漢的風格都是天壤之別,王新欣只能去被動適應。盡管風格有些偏弱,但這兩位教練還是給予最大的信任。他們知道在泰達隊內,只有王新欣能夠制造殺機。吉馬良斯的戰術風格相當怪異,雖然采取防反,但中場卻依靠王新欣的致命傳球制造殺機。后來,安德烈齊尼奧到隊,吉馬良斯反復演練他和王新欣的雙核共存,但發現兩人特點相近,最終,王新欣成為了犧牲品。
即使在阿里·漢二進宮的那兩年,王新欣也回不到當初的狀態,更多時候只是替補。2015年,王新欣徹底淪為邊緣球員。但在客戰魯能時,他替補登場打入絕殺球,幫助球隊首次客勝魯能,這也是他在職業生涯內的最后一粒進球。
本賽季初,王新欣原本打算掛靴,但俱樂部挽留了他。后來他想大干一場,但可惜碰到一門心思采取防反的德拉甘,始終被放在替補席。半年后,王新欣選擇退役,但這一天,德拉甘由于戰績不佳也被剝奪兵權。很多人苦笑,“早知如此,王新欣還會就此離開嗎?”
由此可見,王新欣的特點,必須碰到阿里·漢這樣的教練才能被激活。一旦嚴謹的戰術體系包圍著他,很可能立刻平庸無比。王新欣告訴記者,“阿里·漢能夠給予球員很多自由空間,這是我執教后需要學習的地方,我會讓球員更加具有靈性。”那在這支泰達隊,誰最像他?王新欣思考片刻,“從位置上來看,王秋明最有機會,但他的攻擊性更強,傳球方面還需加強。”